稿子都是2010年至今的,跨越年限大,所以文章质量忽高忽低。
找到什么发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读《楚辞》

由楚文化看楚文学,由楚文学看《楚辞》。

楚文化的发展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滥觞期,成长期,鼎盛期,衰落期。

1.滥觞期。滥觞便是起源之义,大概开始于商末周初,从革创到自立持续了三百年。特别是在熊渠继位后,楚国势力急速上升,熊渠带领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南下开拓了新领地——江汉流域,这也是为楚文化特色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南下开拓必然会与南方的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除此之外,熊渠还将三个儿子分封为王,自己以天子自居。另外,熊渠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与周分庭抗礼。但此时的楚文化还是只承袭了华夏文化,未形成自身特色。

2.成长期。大概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急速成长,周王室衰微更是为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此时在位的是熊通,他不满于现状,要求提高等级,也仿效熊渠自立为王,谥号为楚武王,而之前的国君都自称为君,后来才为王。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可谓是为楚国做过伟大贡献的人,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到纪南城,史称楚文王始都郢。可见楚文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君王,因为纪南城是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极佳。楚穆王在位时期逐鹿中原,争霸中原。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打败晋国,楚庄王也位于春秋五霸之列。此时楚文化已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了独立的管制体系,例如令尹、若敖等官职的出现,这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是官职体系的一种创新。在学术文化方面,春秋后期,道家学派出现。在科技方面,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成熟,比如失蜡法的出现,另外北方的丝织技术也传入了楚国。

3.鼎盛期。战国中期,到了楚宣王、楚威王治理时期,可谓是楚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也达到了楚国存在八百年里的最大面积,有书称此时“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楚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鼎盛时期的楚国在青铜、丝织、刺绣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文学方面,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创立了楚辞体文学的新体裁。学术思想方面,诸子百家的思想南下楚国,楚国也成为了思想与学术的文化中心。

4.衰落期。楚国于公元前278年衰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楚怀王、楚襄王身上。当时各国纷纷增加国力,特别是实力与日俱增的秦国。面对强秦,楚国国君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全然没有了从前君王的勇气与实力。楚襄王东保于陈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当时称陈郢,失去了江汉平原这一绝佳的地理位置,楚国的经济实力急速下降。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楚国首都郢都,223年,秦灭楚。这个时候楚国虽然处于衰落期,但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比如道家的分支黄老道家的出现,黄老学派出的著作《黄帝帛书》。

5.转化期。有的人认为楚国的发展历程应该还分出来个转化期,即后来楚人的复兴。楚国一个叫南公的阴阳家曾说过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就算楚国最后只剩下几户人家,但只要有世上还有楚人,灭亡秦国的就一定是楚人,这句话在后来竟然应验了。正是楚国的陈胜、项羽、刘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灭了秦,秦这个短命的王朝,统一了十五年便灭亡了。后来建立起的汉继承楚国的制度,楚歌、楚舞、楚辞、楚赋汉初又有了发展。

楚文学:

(一)楚地民歌——楚歌

楚歌可谓是楚文学的源头。楚歌集歌舞乐三位一体,文献中也有“接舆歌风”(凤兮歌)和“琴寄南音”的说法,如《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一部分也是歌。

1.楚歌的类别:叙事类如《诗经 周南 葛覃》;祝福诗如《螽斯》;哲理诗如《沧浪歌》;爱情诗如《诗经周南汉广》、《越人歌》、《野有死麇》。

2.楚歌的特点:从句式上说,体式小,句式长短不一,如《候人》只有四个字;楚歌多用“系”和“思”表达感情;多用比兴的手法,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二)屈原与楚辞体文学

1.楚辞。楚辞有三种含义:其一,指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其二,指屈原和后来的其他作家用这些诗体写的一些诗;其三,指把这些诗选辑而成的一部诗集。作为一种诗体,又称为“骚体”,楚辞在汉代又称作“赋”。楚辞有两个特色:地方性特色,黄伯思所言“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楚辞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可见《汉文学纲要》。

2.屈原。说到楚文学,说到楚辞,不得不提一下这位自称香草美人的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向往美政,希望国君能够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离骚》是屈原自传体的政治抒情诗,灵均总结出《离骚》前半部分主要是讲“我的路在何方”,后半部分则是“楚国的路在何方”。楚文化中神巫性体现在楚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也正是这些神话传说为《离骚》提供了武库和土壤。总结来说,楚文化中的巫风、神话、楚地方言、地理位置、物产等方面都给屈原的作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现当代人对屈原的误读。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网上竟然有如此荒唐的论调,有网友认为屈原并不是楚国人而是齐国人,且提出了三个论据:第一,屈原的战略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经带领华夏联军攻打楚国。而且秦国曾经帮助楚国复国。因此,对于楚国,齐国是仇人,秦国是恩人。屈原如果不是齐人,有什么不要坚持联合齐国,抗击秦国呢?抗击秦国对楚国没有好处,因为秦国越过秦岭南下,而汉中本来是楚国领土;第二个观点,屈原的个人文化。屈原是诗人,写了很多楚辞。这就奇怪了,楚国是南蛮,文化相当落后,直到秦朝还是“沐猴而冠”,屈原怎么会如此好地掌握华夏的语言?事实上,屈原肯定是华夏化的人,很可能就是齐人;第三个观点,屈原的《楚辞》中很多隐隐约约反映了屈原的信仰,如“帝高阳之苗裔”,众所周知,楚国一直认为自己是“蛮夷”,怎么会有楚人认同华夏始祖,事实上,这种认同很像是齐国人的认同。“东皇太一”,东皇太一其实就是泰山,位于齐国境内;第四个观点:屈原忠君、爱民的思想,忠君和爱民使儒家文化的思想,这点来自齐鲁人的文化,而不是楚国本土带有侵略色彩的文化。 

关于以上论断,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均可轻易推翻:首先,“蛮夷”只是楚人的自称,楚文化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壮大在前篇我也有说明,且楚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文化发展程度是远远超过秦国的,何来落后之说?楚族本就是华夏民族的一支,也可从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中得知;另外,《九歌》的来源是楚地祭祀神灵的歌曲,也就是一组神乐,很可能并非屈原原创,而是他搜集整理后的作品, 东皇太一根本就是神名,非山名,何来东皇太一是泰山之说?关于东皇太一的详细解说可参考《楚学文库》中的《楚国宗教概论》一书,虽然现在学术界对其神格争论颇多,但毫无疑问的是,东皇太一在楚国乃至汉代都是最高神祗,最早的注释可查看东汉王逸所著《楚辞章句》;楚辞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楚国多次南下开拓新领地,南北文化自然会碰撞融合,鼎盛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甚至纷纷南下楚国,自然也包括齐鲁文化,那么屈原会有忠君爱国的北方儒家思想也不足为怪吧;最后想说,熟悉楚史的人也都知道,屈氏是楚王室的旁系,出自芈姓,这个家族在楚国历史上也曾出过不少名人,从屈原所任官职来说,他曾担任三闾大夫,是专门管理楚国宗室内部事务的官,这是楚国贵族才可担任的官职,怎会让给区区一个外国人?且齐国国姓是姜,大氏有吕、高、孙、田、国,如果屈原是齐国人,他也不会用屈做氏,外国人没理由用楚国的国姓,屈氏出自芈姓,可以说是楚国王族。

另外网上对屈原讨论最多的也就是屈原的性取向问题,一群人只知道关注奇闻,却忽略了屈原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中的深刻内涵。我只想用网友的一句话来总结:屈原投江的时候,楚怀王已经死了十八年了,如果屈原投江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他的反射弧也太长了。

(三)宋玉与赋体文学

宋玉出身贫寒,代表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其中《九辩》是他自传性质的抒情诗,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

特点有三个,其一,就宋玉赋的气象而言,例如《高唐赋》,铺张扬厉;其二,就辞赋的语言特色而言,时尚风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形容“词藻华丽,话多夸饰”,其三,具有劝百而讽一的思想内涵,如《风赋》。

引申问题

1、通过探讨楚辞产生的条件,能否进一步窥见那个时代的贵族和社会现状?

2、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可谓到了一个成癖的地步,楚辞中有许多意象,辞藻华丽,这些意象也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可对楚辞中出现的意象进行一个整理归纳,与后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看看屈原在香草意象上的利用和后世诗人有什么不同。

3、假如抛开楚辞的文学意义,从政治意义上来解读,楚辞又有什么政治意义呢?可通过了解先秦历史详细阐述一下。

评论(2)
热度(1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Yuukin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