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都是2010年至今的,跨越年限大,所以文章质量忽高忽低。
找到什么发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们在一起越久,越怕从此不见——我读《鸫》

读《鸫》的时候,最让我迷惑的不是这个字怎么念,而是为何要为这个女孩取一只鸟儿的名字?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讨厌她的鸫本身也是个招人讨厌的女孩儿。鸫自幼体质羸弱,在家人的娇宠呵护中长大,养成了刁蛮粗鲁的性格,也正是周围人对她的百般娇宠使她的性格一下子凸显出来,她喜欢刁难别人、性格暴躁、言语粗鲁、恃宠而骄、狡诈奸猾。她能够把别人最不堪的事情在绝妙时刻用最准确的语言丝毫不留情面地说出来。那时,她那一副得意洋洋的胜利者的样子,简直就像个恶魔。这样的刁蛮少女,却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她在玛利亚祖父去世之后模仿祖父的笔迹给玛利亚写了封信安抚她;帮恭一找回她失踪的狗狗……不得不说,她是个非常别扭纠结的女孩。书中有一段话,我觉得用来形容她非常贴切:

在鸫的思想和语言背后,在她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肯定有一束光支撑着她这脆弱的生命和不羁的性格,那是一束强烈得有些悲伤的光,在一个连她本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就像一个永动机一样永远闪烁着。

作者是日本疗伤系文学天后吉本芭娜娜,她不仅塑造了鸫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串联本书的三条主线:鸫、玛利亚、阳子三人之间的友情、鸫和恭一的爱情、玛利亚和家人之间的亲情。这也是串联起每个人一生的三条主线,在一本书中完完全全地展示了出来。但更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情线里带出来的离愁别绪。因为家庭缘故玛利亚要离开她生活了十多年的海边小镇,搬去东京上学。我听闻孩子第一次面对分离会放大自己的悲伤,以至以后每每想起来还觉刻骨铭心。

我记得玛利亚与母亲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前的那段心理描写,我感同身受:那是一种既灿烂美好,又令人心中隐隐作痛的工作。有点像波浪,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别离,无法躲避,却绝非不幸。在做着这项工作时,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突然停下来了,那种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忧伤忐忑的感觉,就会一浪接一浪地涌上心头。

为了不让这种悲伤肆虐,我们拼命收拾行李,让自己忙到没有时间去悲伤,否则一旦停下来,痛苦便像浪潮一浪一浪地涌上来。玛利亚说得很对,有的时候从外归来,自己明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儿出生,在这儿成长,但当远远地看到若隐若现的终点站时,多少会有种自己是一个异乡人的感觉吧?

十一假回家,本来就订晚了一天的车票,再加上车子晚点,我不免有些烦躁。当车快要停靠的时候,我却有同玛利亚一样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这里是我生长生活的地方,我只是出了趟远门又坐车回来了”,生活在这里的时候,本来就应该是这种感觉。但不知怎么,我那时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客,从远方来到这里,不知哪一天肯定还得从这里离开。

这种离愁从书里跑出来,钻进我的心里,果然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得真真切切啊。

所以说不再见,不再见。

评论
热度(2)

© Yuukin | Powered by LOFTER